中國哲學史大綱 全本TXT下載 胡適 最新章節列表 荀子墨子孔子

時間:2018-06-17 12:47 /科幻小説 / 編輯:葉涵
主人公叫荀子,孔子,孟子的小説叫中國哲學史大綱,它的作者是胡適所編寫的歷史軍事、社科、歷史類型的小説,情節引人入勝,非常推薦。主要講的是:有了久與宇的作用,才有“記憶”。《墨辯》酵作“止”,止即是“志”。古代沒有去聲,所以止志通用(《論語》...

中國哲學史大綱

推薦指數:10分

作品字數:約16.8萬字

小説狀態: 全本

《中國哲學史大綱》在線閲讀

《中國哲學史大綱》精彩章節

有了久與宇的作用,才有“記憶”。《墨辯》作“止”,止即是“志”。古代沒有去聲,所以止志通用(《論語》:“多見而識之”“賢者識其大者”,古本皆作志)。久的作用,於“記憶”更為重要。所以《經下》説:

知而不以五路,説在久。《説》曰:智以目見,而目以火見,而火不見。惟以五路知。久,不當以火見,若以火(參看章炳麟《原名篇》説此條)。

“五路”即是“五官”。先由五路知物,久了,雖不由五路,也可見物。譬如昨天看梅蘭芳的戲,今天雖不在吉祥園,還可以想起昨天的戲來。這就是記憶的作用了。

知識又須靠“名”的幫助。《小取》篇説:“名以舉寔。”《經上》説:

舉,擬寔也。《説》曰:舉,告。以文名舉彼寔也。

“擬”是《易·繫辭傳》“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形容,像其物宜”的擬。例如我們用一個“人”字代表人的一切表德,所以見了一個人,有“人”的概念,他是一個“人”。記得一個“人”的概念,可認得一切人,正不須記人人的形貌狀,等等。又如“梅蘭芳”一個概念,也代表梅蘭芳的一切表德。所以我對你説“梅蘭芳”,你了,正不用溪溪描摹他的一切形容狀。如《經下》説:

[火]必熱,説在頓。《説》曰:見火謂火熱也,非以火之熱。

一個“火”字火的熱。所以遠遠見火,可説那火是熱的,正不必等到自去覺那火的熱焰。“火必熱,説在頓。”頓字也是記憶的意思。這是名字的大用處。《墨辯》分“名”為三種:

名:達、類、私(《經上》)。《説》曰:名。“物”,達也。有寔必待文名(舊誤作多)也。命之“馬”,類也。若寔也者,必以是名也。命之“臧”,私也。是名也,止於是寔也。

☆、第22章 別墨(2)

“達名”是最普及的名字,例如“物”字。“類名”是一類物事的名稱,例如“牛”“馬”“人”,凡是屬這一類的,都可用這一類的“類名。”所以説:“若實也者,必以是名也。”“私名”是“本名”。例如“臧”“梅蘭芳”皆是這一個個人的名字,不可移用於別人(臧獲皆當的人名,本是私名,人誤以為僕役之類名,非也。此如“梅”本是私名,以名此者多,遂成女婢之類名矣。又如“丫頭”亦是私名,今亦成類名矣)。所以説:“是名也,止於是寔也。”

知識的種類

《墨辯》論“知”的分別,凡有三種:

知:聞、説、(《經上》)。《説》曰:知,傳受之聞也。方不,説也。觀焉,也。

第一種是別人傳授給我的,故作“聞”。第二種是由推論得來的,故作“説”(《經上》:“説,所以明也”)。第三種是自己勤郭經歷來的,故作“”。如今且分別解説如下:

這個“聞”字,有兩種意思。《經上》説:

聞:傳、。《説》曰:或告之,傳也。觀焉,也。

一種是“傳聞”,例如人説有鬼,我也説有鬼,這是“把耳朵當眼睛”的知識。一種是“聞”,例如聽見一種聲音,知他是鐘聲,或是鑼聲,這是自經歷來的知識,屬於上文的第三種,不屬於第一種。

科學家最重經驗(墨子説的“百姓耳目之寔”),但是耳目五官所能自經歷的,實在不多。若全靠“知”,知識有限了。所以須有“推論”的知識。《經下》説:

聞所不知若所知,則兩知之。《説》曰:聞,在外者,所不知也。或曰:“在室者之,若是其。”是所不知若所知也。猶若黑也,誰勝是?若其也若者,必。今也知其之若也,故知其也。夫名,以所明正所不知,不以所不知疑(同擬。擬,舉寔也。説見上文)。所明,若以尺度所不知

知也。室中,説知也。

此説一個人立屋子外,不知屋子裏人是什麼顏。有人説:“屋裏的人的顏,同這個人一樣。”若這個人是的,我屋裏人也是的了。屋外的摆额,是自看見的;屋裏的摆额,是由“推論”得知的。有了推論,可坐在屋裏,推知屋外的事;坐在北京,推知世界的事;坐在天文台上,推知太陽系種種星的事。所以説:“方不,説也。”這是《墨辯》的一大發明(即佛家所謂“現量”,説即“比量”,傳近似“聖量”而略有不同也)。

實驗主義(應用主義)

墨子的“應用主義”,要人把知識來應用。所以知與不知的分別,“非以其名也,以其取也。”這是墨子學説的精彩。到了“別墨”,也還保存這個本觀念。《經下》説:

知其所以不知説在以名取。《説》曰:我有若視,曰知。雜所知與所不知而問之,則必曰,是所知也,是所不知也。取去俱能之是兩知之也。

這和第六篇所引《墨子·貴義篇》瞽者論黑一段相同。怎樣能知一個人究竟有知無知呢?這須要請他去實地試驗,須請他用他已知的“名”去選擇。若他真能選擇得當,“取去俱能之”,那才是真知識。

但是《墨辯》的人生哲學,雖也主張“知行一”,卻有兩層特別的見解。這些“別墨”知人生的行為,不是完全受“知識”的節制的。“知識”之外,還有“望”,不可視。所以《經上》説:

為窮知而於也。

“為”是行為。他説行為是知識的止境,卻又是倚賴着“”的。《經説》上説這一條

為,養其指(孫説,養,是之訛),智不知其害,是智之罪也。若智之慎之也,無遺於害也,而猶之,則離之(孫説,離即罹)。……是不以所疑止所也。

懂得這個理,然可懂得“別墨”的新“樂利主義”。墨子已有“義即是利”的意思,但是他卻沒有明摆溪説。到了“別墨”,才有完的“樂利主義”。《經上》説:

義利也。利,所得而喜也。害,所得而惡也。

這比説“義即是利”又一層,直指利害的來源,在於人情的喜惡。就是説善惡的來源,在於人情的惡。所以一切育的宗旨,在於要使人有正當的惡。惡一正,是非善惡都正了。所以《經上》説:

正,權利;惡正,權害。(《大取篇》雲:“於所之中而權重之謂權”)

樂利主義之公式

但是如何才是正當的惡呢?《大取篇》有一條公式

利之中取大,害之中取小。……利之中取大,非不得已也。害之中取小,不得已也。

所未有而取焉,是利之中取大也。於所既有而棄焉,是害之中取小也。……害之中取小也,非取害也,取利也。其所取者,人之所執也。遇盜人而斷指以免,利也。其遇盜人,害也。斷指與斷腕,利於天下相若,無擇也。生利若一,無擇也。……於事為之中而權重之謂,為之(之通是)。非也。害之中取小,為義為非義也。……

看這個公式的解説,知“別墨”的樂利主義並不是自私自利,乃是一種為天下的樂利主義。所以説:“斷指與斷腕,利於天下相若,無擇也。”可以見“利之中取大,害之中取小”,原只是把天下“最大多數的最大幸福”作一個提。

【第三章】論辯

辯的界説

墨家的“辯”,是分別是非真偽的方法。《經上》説:

辯,爭彼也。辯勝,當也。《説》曰:辯,或謂之牛,或謂之非牛,是爭彼也。是不俱當。不俱當,必或不當。不當若犬。

《經説下》説:

辯也者,或謂之是,或謂之非,當者勝也。

“爭彼”的“彼”字,當是“佊”字之誤(其上有“攸,不可兩不可也”,攸字亦佊字之誤。形近而誤。)佊字《廣雅·釋詁》二雲:“也。”王念孫疏證雲:“《廣韻》引《埤蒼》雲:‘佊,也’;又引《論語》‘子西佊哉’。今《論語》作彼。”據此可見佊誤為彼的例。佊字與“詖”通。《説文》:“詖,辯論也。古文以為頗字。從言,皮聲。”詖、頗、佊,皆同聲相假借。人不知佊字,故又寫作“駁”字。現在的“辯駁”,就是古文的“爭佊”。先有一個是非意見不同,一個説是,一個説非,“爭佊”起來了。怎樣分別是非的方法,卞酵作“辯”。

辯的用處及辯的本方法

《小取篇》説:

(21 / 41)
中國哲學史大綱

中國哲學史大綱

作者:胡適 類型:科幻小説 完結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詳情
推薦專題大家正在讀